徐亮痛心疾首地指出:“踢到三十多岁就退役了,还有半辈子该怎么活?若你是家长,还会送孩子踢球吗?”他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。降薪与国足糟糕的战绩紧密相连。2022年大年初一,国足1:3输给越南成为分水岭,网络上“输完越南输泰国,再不降薪输老挝”的调侃迅速走红,反映出球迷对球队连连失利的无奈与愤怒。
尽管徐亮强调球员“薪资太低”,球迷们却挖出不少反差资料:世预赛期间,国足享受包机头等舱、独占五星酒店整栋楼的奢华待遇;2024年瘦身后,球员集训期间的日补助依然高达1000元,月收入补助超过3万元。相比之下,女足姑娘年薪仅10至20万元,却屡屡扛起国家足球的尊严,形成了鲜明对比。更令人唏嘘的是,战火纷飞的叙利亚球员月薪不过几千元人民币,训练装备破旧,在中国比赛时还要依靠中国品牌赞助,却多次让奢华的国足蒙羞。一位网友发问:“叙利亚球员流的血少吗?他们踢球是为生存,我们踢球却是为头等舱?”这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,获得上万点赞。
然而,低薪只是中国足球深层危机的表象。中国14亿人口中,注册球员仅约53.9万人,选材基数甚至不及欧洲小国。基层教练的处境更令人堪忧:月薪普遍不足1万元,低于大城市外卖员工资;部分地区教练资质获取混乱,甚至出现“交钱拿证”的乱象。如此环境,造就了恶性循环——青训水平低,球员竞争力弱,成绩不佳导致薪资降低,家长对足球培养的热情逐渐消退。
面对系统性崩溃,单靠调整薪资已难以根治问题。2025年初,中国足协启动“管办分离”改革,将联赛运营权交由俱乐部联盟,自身专注国家队和青训建设。这一举措被外界视为“刮骨疗毒”的尝试,毕竟过去数十年,足协一肩挑裁判和联赛管理,利益冲突引发广泛诟病。
更长远的变革着眼于校园足球。根据2015年发布的《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》,计划到2025年建成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,尽管进展缓慢,但教育部已将足球纳入素质教育体系,力图培养更多青少年足球人才。
如今,国足更衣室里的名牌包或许依旧陈列着昔日金元时代的荣光,但门外的世界早已风云变幻。足球的价值不再体现在薪资数字上,而是扎根于每一片草地、每一次奔跑的梦想。降薪的阵痛或许正是中国足球重塑自我的开端,唯有熄灭虚火,方能让真正的热爱破土而出。
毕竟,球迷们所期待的,从来不是账本的平衡,而是终场哨响时,能昂首挺胸、激动高唱国歌的那一刻。
---
信息来源:
- 新华社2024年10月31日报道:“中国足协:目前我国共有53.9万名注册球员”
- 扬子晚报2025年1月15日报道:“从构想到推进:中国足球的‘管办分离’,跨越了三十六年”
- 直播吧2025年6月16日报道:“足球报:国足在亚洲是三四流,甚至亚洲三流都未必能稳坐”
- 中网资讯2025年6月15日报道:“前国脚曾怒斥工资太低:再降没人踢,他强调球员的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”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